2019年秋,我在老家大河鎮(zhèn)奉母期間,得閑,一次在嚴圩墩后面袁山河邊垂綸釣魚,突然發(fā)現(xiàn)一婦女洗衣服的石跳上有:“姜家硚回頭閘”六個大字。這是石刻碑匾,句讀順序由左往右書寫,從繁體和筆鋒圓潤飽滿來看,是難得的古物。這兒,一河兩岸,沒有橋也沒有閘,附近更沒有姓姜的村垸。回頭閘在哪兒?姜家橋在哪兒?要想弄清這些,有必要從大河街周圍的水文地理環(huán)境來一番考據(jù)。
(吳牛車居民點)
坐在嚴圩壩頭,眼睛朝西看,前方有一小山坡,這山坡和這塊地名叫義豐縣。是一千六百多年前的義豐縣舊址。史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改黃梅縣為南晉州,分轄義豐、長吉、塘陽、新蔡縣。”作為義豐縣治時間雖然很短,“武德八年(公元625),廢前晉州和四縣復(fù)稱黃梅縣?!敝挥卸潭趟哪甓鄷r間,在一千六百多年歷史長河中,四年只能算一眨眼的功夫?,F(xiàn)在舊址上早已荒野草深,找不見塊磚片瓦,沒有了任何印記可證明它就是當(dāng)年的縣治舊城??删幼≡诖蠛愉佒車娜酥两駴]有忘記它曾經(jīng)的存在,還稱這塊小山坡“義豐縣(當(dāng)?shù)厝丝谡`:義迷奈縣)。”義豐縣舊址在袁山河邊,現(xiàn)在的義豐村是沿用了它的歷史名稱。與義豐村毗鄰的是大河村。嚴圩是大河村二組?,F(xiàn)在的大河村就是原大河區(qū)綜合場園業(yè)隊、農(nóng)業(yè)隊、面坊、孵坊等加嚴圩一個組,嚴圩曾經(jīng)是義豐村(原名愛國大隊)一個小隊。在改革開放的1990年后,大河街設(shè)立街道辦事處,嚴圩就是在這個時間段并入大河村。坐在嚴圩壩頭,往東望,是廣文沖山脈一側(cè)的釣魚嘴。往南是烏龜山、河沿山……烏龜山、河沿山往下就是大河街。大河街往下是一遍河畈平原。
(雙峰山)
大河街原名大河鋪,街名的由來應(yīng)該是取自從街中間穿過的考田河。大河街老街占一河兩岸的優(yōu)勢,中間一座五孔石橋連接,以河為界,街市分上街頭和下街頭。在上街頭還有一條河:袁山河。一條溝:袁澗溝。古有歌謠:“兩河夾一溝,本處發(fā)財本主丟,不丟就會子孫休?!备柚{中所指的兩河,即今考田河和袁山河,一溝,是指大河街大廟弄口后面的袁澗溝。舊考田河源自考田山黃齡洞,經(jīng)四渡河,六渡河,大洋廟,吳祥村,到河沿(葉)山,烏龜山之間(后改道烏龜山西邊河道),沿大河鋪而下……袁山河,源自黃梅縣袁山?jīng)_和廣濟縣(今武穴市)仰天鍋兩山?jīng)_山澗溪水在袁山山腳匯流,又經(jīng)廣濟縣龍腰山流入黃梅縣大河鎮(zhèn)葉塘村,於吳牛車處考田河和袁山河二河匯合,下河段舊稱兩河口。兩河口下通吳月橋,胡六橋,桂壩,胡灣匯入太泊湖。一溝,源自雙峰尖(山)東面坡的狗腳灣,吳輝門,廣文沖和東邊山系的麂洼,徐墩,王垏的一些山?jīng)苄∠獏R流而成,夾在考田河和袁山河中間,涇流十里在嚴圩處匯入袁山河。大河鎮(zhèn)境內(nèi)雙峰尖西坡是四祖寺所在地,考田山、門坎山、還有黃梅縣、廣濟縣毗鄰的袁山、仰天鍋的西沖,山勢遞邇,地形錯蹤,溝渠縱橫,萬流歸東在大河街頭形成兩河一溝,互有涇脈,又互通流程。四祖寺花橋下的掛壁瀑布,是雙峰尖的山泉澗流匯合而成,沿古道石階往下是一條溪水,用于天門一帶山?jīng)_農(nóng)田灌溉,在於家樓處流入袁山河。袁澗溝上頭有座石頭橋叫新橋。橫山路往天門於樓連接大河鎮(zhèn)王塘墩有座跨溪老橋。老橋下王塘村有口百畝塘。由于水系復(fù)雜,為灌溉和防洪需要,河壩在新橋頭曾建有魯班堰。堰壩頭舊時有一間土屋和一間稻草搭的涼棚。那是看堰人居住的地方??囱呷嗽跊雠锢锓艔堊雷樱雷由嫌幸话腰S泥茶壺供路人口渴時小坐解渴,還擺了一些黃煙賣給過路人,涼棚里常有路人和在畈地干農(nóng)活的人坐在一起歇伙抽黃煙夸古談天。在我的記憶中,大河有多次發(fā)洪水沖毀河壩的事。文革前的一年,那時候,我錄屬大河綜合場,在農(nóng)業(yè)隊放牛。1966年夏天洪水泛濫,受考田河洪水的頂托,我親眼得見,袁山河臨近兩河口的河壩洪水浸堤,多處坍塌,時刻都有毀堤破壩的危險,十四歲的我,就曾上河堤參加打樁搶險護堤。在沒有修永安水庫以前,大河附近的這些河道經(jīng)常洪水泛濫,澇漬嚴重。每年洪水一來,袁山河因為考田河洪水頂托,水位升高,一座姜家橋回頭閘,澇時阻水、旱時引灌,守住了大河、義豐縣以及上游更遠村垸幾千畝畈田的旱澇保收。從這塊現(xiàn)存的石刻碑匾上看,姜家橋回頭閘,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過的。作為古老的水利設(shè)施,橋為姜家,閘也一定是姜姓所修建!姜家當(dāng)年是什么樣的一個家勢,能夠在這兒修渠筑壩,建橋設(shè)堰?擁有這一片田園……那天中午,對岸李一戶墩的村民李火狗來河邊洗菜,隔著河我們攀談起來,他那一年八十五歲,見證過解放以前民國政府時期的一些事情,也參加解放后土改運動,興修考田水庫等一些大型水利建設(shè)。他說, 1960年以前嚴圩過河有座跨河石橋叫梅橋,是因為橋頭住的幾戶梅姓人家,橋頭有回頭閘。我問他姜家什么回事?他說:“我不曉得這兒幾時有過姓姜的?就是有也是道光冇年(意即很古老)的事!”古時候,這地方也許有過姜姓人家,是搬遷走了,還是斷了后?已經(jīng)無法考證。但是石刻還在,“姜家橋回頭閘”幾個大字說明了一切。
(烏龜山下考田河)
黃梅歷來是軍家必爭之地。經(jīng)歷朝代更迭,文化興廢,戰(zhàn)事頻仍一千五百余年,遠在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兵反秦,英布率刑徒起義抗秦,在黃梅瓦石山筑東黥城、西黥城,黃梅是當(dāng)年英布抗秦的根據(jù)地。唐代末年,王仙芝、黃巢率領(lǐng)農(nóng)民大起義,黃梅農(nóng)民當(dāng)時參加起義軍極眾,史載“黃巢起兵江南,永興(即黃梅)民皆亡為盜?!薄巴跸芍ケ鴶↑S梅,被擒于古角迥施嶺,殺五萬余人,傳首長安”。此后,元代的徐壽輝,明代的陳文略,劉汝國等所率農(nóng)民起義軍,均先后轉(zhuǎn)戰(zhàn)黃梅,并以此為根據(jù)地。后來太平天國,老輩人口里說的“長毛”,就曾和清軍在這附近打過仗,聽老人說,雙方殺的s橫遍野,血把百畝塘都染紅了。光緒年間,黃梅東鄉(xiāng)發(fā)生於天寶揭竿起義在多云山稱帝。多云山距離義豐不過十多華里,也波擊到這兒……動亂的年代,久遠的歷史,已經(jīng)走遠,在當(dāng)年有多少人“跑反”流浪外鄉(xiāng)成為難民?又有多少村垸慘遭屠戮,絕后斷根?在現(xiàn)有區(qū)域地理版圖,分布著大大小小幾十個村垸,在我的映像中獨獨沒有姜姓,在義豐村和大河村方圓上十里的地方,從老輩人口中從沒聽說有過姜家屋場。這兒原來有座石橋,那時叫梅橋,是因為橋頭幾戶梅姓人,后來農(nóng)田改造也并入嚴圩。李火狗老人回憶:1960年前回頭閘和上面匾額還在,后來考田水庫修好后,河流改道,溝渠整改,姜家橋回頭閘廢棄。閘上的石料,人們拆下一部分拿去建糞池,一部分就留在河邊搭了洗衣服的石跳,幾十年了,過去的事,六十歲以下的人都沒見識過,只有七、八十歲以上的人還記得 。姜家橋回頭閘,多虧了這塊石刻……僅僅六個大字,它蘊含了多么深刻的歷史,百年、五百年、甚至一千年,不是嗎,一千六百年前的義豐縣還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存在著,一個地名,一塊陶瓷殘片,往往會讓歷史學(xué)者發(fā)現(xiàn)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姜家橋回來閘,這塊石刻見證了多少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它雖然不會開口說話,但它是居住在義豐縣的先民征服自然災(zāi)害防洪排澇,力保豐收的一樁證物……
作者:鄭衛(wèi)國 湖北省作協(xié)會員 原黃梅縣文化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