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簫紫圜
編輯|阿巴阿巴
網(wǎng)絡時代的來臨對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
網(wǎng)絡環(huán)境改變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傳統(tǒng)生態(tài),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佛系”現(xiàn)象流行于網(wǎng)絡后,經(jīng)青年網(wǎng)民各種恣意狂歡發(fā)酵后形成了“佛系”亞文化,深受大學生追捧。
佛系的出現(xiàn),反映了青年在價值觀念、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方面的情緒變化和價值迷失,“看淡一切”“怎么都行”的心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群體在物質條件相對充裕的時代,個人奮斗動力下降、責任擔當意識缺乏的“低欲望”精神狀態(tài)。
一方面,“隨遇而安”“不爭不搶”的態(tài)度呈現(xiàn)出的時青年消極的精神自我慰籍,這種精神安頓和所謂的自我保護。
本質上體現(xiàn)出青年在面對社會壓力和競爭時焦慮無助的迷茫心態(tài)和向現(xiàn)實妥協(xié)的無奈狀態(tài),這種精神困境助長了青年群體習得性無助的佛系心態(tài),進一步加劇了青年價值認知消極和價值選擇迷茫。
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54%的同學認為社會上部分人“有錢任性”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挫敗感、52%的同學認為“網(wǎng)紅暴富”和“草根逆襲”的影響力要超過傳統(tǒng)社會“榜樣”的力量。
這些社會現(xiàn)象對青年價值選擇和價值取向,樹立正確價值觀產(chǎn)生了很大沖擊,調查結果也說明大學生面對現(xiàn)實的無奈,只能選擇“不爭不搶”的態(tài)度來慰籍自身的無奈。
另一方面,“佛系”話語觸發(fā)了青年群體逃避現(xiàn)實的消極心態(tài)。“交友隨緣”“點贊隨心”“遇事隨意”,青年群體所謂的“緣”與“命”的感嘆。
不過是回避選擇和回避矛盾的掩飾,“給了話語使用者一種歸屬感和自我保護的武器,也給了話語使用者一種認同感和自我安頓的存在”,這種回避選擇結果的態(tài)度反映的是青年群體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缺乏的現(xiàn)狀。
從調查數(shù)據(jù)來看,50%以上的同學選擇“不特意爭取入黨機會”、“不特意爭取擔任學生干部”、“不太愿意參加社團活動”、“不主動參加志愿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不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等,也反映出了當代大學生既“不關心”也“不關注”,既“不參與”也“不付出”的消極心態(tài)。
“都行、可以、沒關系”的“佛系三連”話語內容傳遞的就是青年群體在價值實踐上的“逃避”態(tài)度。
“佛系”心態(tài)會造成青年大學生在價值判斷上日益模糊,在價值選擇上日益冷漠,長此以往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來說,無形之中增加了對大學生進行價值引導的難度。
此外,“佛系”亞文化傳遞的對于問題解決的無力感也會影響青年大學生的價值實踐。
“底層青年面臨的問題是無法獲得體面的社會工作,時常體會‘地位挫敗’以及由此導致的緊張、沮喪、不滿、內疚、心酸、焦慮或絕望,他們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就是拒絕、反抗,乃至越軌和犯罪?!?/p>“問題解決”會影響青年的心理狀態(tài)和具體行為表現(xiàn)
雖然我國青年面臨的成長環(huán)境,包括就業(yè)情況在內,與國外存在顯著差異。
但是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社會轉型加速,也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社會財富兩極分化嚴重、社會階層固化、階層流動與上升通道不暢等情況,政府和社會在“問題解決”上存在滯后的情況,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集體壓力。
單個的青年個體無力改變現(xiàn)狀,更無力反抗現(xiàn)實,只能采取自我安慰、自我嘲諷、自我保全的方式適應社會。
“佛系”文化敘述的是復雜社會現(xiàn)實帶給青年挫敗后的懊惱與不滿,表達的沮喪和無奈情緒,是心理防御機制自我保護的表現(xiàn),這種“問題解決”乏力的現(xiàn)狀,會導致青年在價值實踐上缺乏動力。
調查結果也可以看出,高達88%的同學認為“佛系”文化和行為也是一種釋放壓力的方法,87%的同學認可在行為上寧愿做一個安安靜靜的“吃瓜群眾”而不愿意主動表達太多。
可見,青年的價值實踐受社會環(huán)境影響較大,青年擁有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才能積極投入價值實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佛系”亞文化傳遞的消極情緒影響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引導功能的實現(xiàn)?!胺鹣怠眮單幕牧餍杏绊懥舜髮W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輿論引導功能。
輿論是社會公眾或者社會成員中大多數(shù)人對事物的共同看法,是“在特定的時間空間里,社會公眾對特定的社會公共事務公開表達的基本一致的意見或態(tài)度”。
輿論可以作為一種社會權威形成巨大的社會聲勢,影響社會生活和歷史進程,“無論在哪個時代,公共輿論總是一支巨大的力量”。
輿論引導被賦予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和功能,輿論作為一種公共意見,從價值層面而言有好壞之分,好的輿論可以形成積極的社會氛圍。
激勵社會成員形成合力,引領社會發(fā)展。壞的輿論可以離散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破壞社會團結阻礙社會發(fā)展。
可見加強輿論引導功能,按照一定的價值要求對輿論進行有目的的引導,使輿論意見符合一定社會規(guī)范的要求,是一項重要的社會職能。
輿論引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功能和手段,關注輿論和輿情動態(tài)已經(jīng)成為網(wǎng)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一項重要指征,被賦予了重要意義。
高校輿論引導承擔著傳遞和表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內容的價值規(guī)范和價值要求的重要任務,客觀上蘊含著對大學生的價值引導和價值引領,本質上也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觀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輿論引導功能首先體現(xiàn)在引導主流價值方面任何社會都有其推崇的主流社會價值來主導社會發(fā)展,由于輿論從微觀視角來看就是一種看法,對某一事件或社會現(xiàn)象的具體看法。
因此,輿論的“風向”受輿論主體的主觀影響較大,而輿論主體的價值觀念和價值體系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
導致輿論自身也具有復雜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輿論引導功能就是要在大學生群體中宣揚主流價值體系、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用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大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復雜社會對自身思想觀念的沖擊和影響,認清負面輿論對思想的干擾,堅持正確的價值方向。
“佛系”觀點在青年群體中流行,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青年群體的價值體系和價值追求,引起了主流媒體的關注和回應,也充分說明了輿論引導的重要性。
“佛系”亞文化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從一種“輿論”開始,“佛系”概念在日本出現(xiàn)反映的是日本青年對日本“低欲望社會”的一種消極抵抗,由一種輿論觀點看法逐漸流行成風,成為一種大眾接受的思潮和亞文化。
“佛系”概念已經(jīng)傳入我國,在社會上引起青年群體觀點共鳴,逐漸傳播開來,并發(fā)展成為涵括觀點、語言、表情包、實踐方式在內的亞文化體系,其發(fā)展和傳播歷程已經(jīng)形成為一種輿論走勢。
“佛系”青年用一套“無所謂”“怎么都行”的“佛系”主張來實踐自己的生活方式,“佛系工作”“佛系生活”“佛系交友”“佛系戀愛”等迅速流行席卷校園。
大學生迅速效仿,一時間校園“佛系學習”“佛系交友”“佛系上課”等紛紛出現(xiàn),這種觀點對大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都具有負面影響,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輿論引導的正確走向背道而馳。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輿論引導功能還在于引領青年形成朝氣蓬勃的社會風尚。
青年的角色和青年的形象一直被時代所推動和塑造,歷史上無論是“五四青年”還是“時代新人”,青年的角色和價值一直被社會寄予希望。
青年大學生是高校的主體,是校園舞臺的主角,充滿青春氣息有理想、有朝氣,高校應當成為良好社會風尚的策源地、發(fā)源地和標識性高地。
“佛系青年”的出現(xiàn)給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輿論引導提出了新的命題,青年的角色形象面臨著“角色退出”的隱憂。
“復雜社會現(xiàn)實給我們帶來的無法穿透的彷徨感和無力改變的軟弱感,更多的是一種由單調生活和復雜人際關系帶來的勞心和厭倦的狀態(tài)”。
當青年選擇更多關照自身和關注自我時,青年角色的光芒就會逐漸消退,“佛系文化”成為一種社會存在的時候,大學生也不能獨善其身對其天然“免疫”。
學習上不求“進取”、政治上不求“進步”、生活上不求“精致”、交往上不求“廣泛”、實踐上不求“深入”。
大學生熱衷于在虛擬世界和網(wǎng)絡標簽中尋找新的角色定位,“佛系”輿論成風,青年大學生失去了青春的催化劑。
低欲望、低對抗的消極態(tài)度抵消了輿論引導的正向力量,可能造成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崩塌,最終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