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源圣地——鶴鳴山
文/李后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教授)
韓毅(《讀城》雜志總編輯)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學術界一般認為,四川大邑縣鶴鳴山是道教發(fā)源地,主要依據是史書記載張道陵“學道于鶴鳴山”。但不少學者提出,“學道”表示學習、繼承,不是創(chuàng)立、建立,就是說不是“創(chuàng)道”,因此可以認為張道陵不是道教創(chuàng)立者而是學習繼承者,鶴鳴山也不是道教發(fā)源地。由于這個爭論,全國一些道教名山也先后提出是“道教發(fā)源地”, 局面出現了混亂。在學術界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道教草創(chuàng)于瓦屋山,成型于鶴鳴山,興盛于青城山。這個觀點占有很大市場。我們認為,有必要從學術學理的角度深入闡釋“學道”與“創(chuàng)道”的問題,從而為鶴鳴山正名。
▌ 道源圣地——鶴鳴山
鶴鳴山又稱"鵠鳴山",地處成都大邑縣城西北12公里的鶴鳴鄉(xiāng),海拔1000余米,北依青城山(約 30公里),南鄰峨眉山(約120公里),西接霧中山(約10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約 70公里。因山形似鶴、山藏石鶴、山棲仙鶴而得名,為古代劍南四大名山之一。這里山勢雄偉、林木繁茂,雙澗環(huán)抱,形如展翅欲飛的立鶴;景區(qū)內松柏成林,蒼翠欲滴,山澗溪流,泠然有聲,是著名風景旅游區(qū)和避暑勝地。民間都知道,這里是道教發(fā)源地,被稱為“道國仙都”、“道教祖庭”。
▌ 道源圣地——鶴鳴山
說到發(fā)源地,這是如今的“熱詞”,因為涉及到很多精神和物質層面的東西,發(fā)源地之爭,也是場面激烈。但鶴鳴山為中國道教發(fā)源地,似乎有眾多佐證之物。
先說說由來:道教的思想淵源可追溯到先秦的道家和神仙家,其組織芻型也可追溯到戰(zhàn)國秦漢間的方仙道和黃老道。道教正式建立教團組織,則以張道陵天師創(chuàng)立正一盟威道為標志。
張道陵,字輔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據道書載:本為太學學生,博采五經,好神鬼事。早年曾舉為“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在巴蜀任過江州(今重慶)令,后來悟通仕途沉浮,無益于年命,便辭官隱居于邙山(今河南洛陽北),學長生之道。朝廷多次征召做官,皆不從命。
東漢順帝年間(126-144年),張道陵聞蜀地多名山,民風淳厚,易于教化,于是攜弟子入蜀,居于鶴鳴山(又名鵠山)修道。精思煉志數年,著作道書二十四篇。感太上親降,授以《三天正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正一盟威妙經》《三業(yè)六通之訣》,命為天師。傳太上正一盟威之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創(chuàng)立道教。
▌ 鶴鳴山玉皇殿
這樣的說法,在眾多的文獻資料里,也能找到相應證明:
晉朝陳壽所著《三國志·張魯傳》第八卷記載: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鶴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來,故世稱米賊。陵死,子衡行其道。
晉葛洪《神仙傳》:張道陵者,沛國人也,本太學生,博通五經,得黃帝九鼎丹法。聞蜀人多純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道書廿四篇。
晉常璩《華陽國志·漢中志》:漢末沛國張道陵,學道于蜀鶴鳴山,造作道書,自稱太清元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傳其業(yè),衡死,子魯傳其業(yè)。魯字公祺,以鬼道見信于益州牧劉焉。
有學者認為,這些記載大體可推斷鶴鳴山乃道教發(fā)源地,特別是史料記載“學道于鶴鳴山”之“學”,極有深意。
《甲骨文字典》“解字”之“學”字繁體作“學”,亦作“斆”,是會意兼形聲字。斆(學)xiào,《說文》:“斆(學),覺悟也。從教從冂。冂,尚矇也。臼聲。篆文斆省。”“學”具備“啟蒙”“仿效”“覺悟”的內在邏輯關系,特別之謂“覺悟”,則是“認識事物由模糊到清醒”的過程。
古文言的“學”,多含有“研究”“創(chuàng)造”之意,如《中庸》里的“博學之、審問之……”,《易經》里的“君子學以聚之……”等,都具有這層意思。
“學道于鶴鳴山”,記載道學在這里碰撞、播種、生根和發(fā)揚的過程,這也表明了道文化的形成和實踐過程。因此,可以說張道陵在鶴鳴山“學道”就是“創(chuàng)道”。古時的“學”包含“啟蒙”“覺悟”“研究”“創(chuàng)造”之意。
這以后,張道陵又去了青城山和瓦屋山,留下傳播道文化的印跡。
▌《甲骨文字典》中對“學”的解讀
其實,在張道陵創(chuàng)教之前,鶴鳴山一直是異人的修煉之地,據說先秦的廣成子(馬成子)和西漢的周義山都在這里跨鶴飛升。歷代的許多著名道士曾在此修煉過。如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北宋的陳摶(希夷)、明代著名道士張三豐等都在此修道。明成祖朱棣曾親手書寫御旨交給龍虎山道士吳伯理讓他到鶴鳴山迎請仙道張三豐,后來吳伯理在鶴鳴山的山麓處修建了迎仙閣。唐求、杜光庭、文與可、陸游、楊升庵等諸多名流都曾游覽此山,詠題抒懷。
1983年版《辭源》修訂本3544頁載:“鶴鳴山”,山名,在四川省崇慶縣西北(大邑)。漢順帝時,張陵(道陵)客蜀,學道鶴鳴山中,創(chuàng)五斗米道,又名天師教。
鶴鳴山道觀1985年被成都市政府批準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又被批準為道教開放點。中國道教協會于2006年8月15日、2008年4月14日在鶴鳴山舉行了道教界人士大聚會,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張道陵第六十五代孫張繼禹等一大批國內外道教界人士,均一致到這里尋根問祖。
曾任青城山當家、中國道協副會長的付元天,于1987年端午節(jié)在鶴鳴山迎仙閣豎“漢天師道發(fā)源地”一碑。三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付元天、任法融均認同鶴鳴山是道教發(fā)源地。
另外,在鶴鳴山天谷洞,曾發(fā)掘出一通古碑,碑的質材為鐘乳石,表面呈蜂窩狀,硬度極強。古碑高約1米,寬約0.6米,厚約0.2米。碑的右邊鐫刻“盟威之道”4字,正中刻有“正一”兩個大字,左下方鐫刻“張輔漢”三個略小一點的字。有研究專家分析,“正一”“盟威”等碑刻與史書記載中國道教初創(chuàng)時正式名稱為“正一盟威之道”相符,碑的下部所刻“張輔漢”3字,即是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陵的姓和字。李遠國教授認為,它是中國道教史上發(fā)掘歷史年代最早的古碑,這為“中國道教發(fā)源地就在四川大邑鶴鳴山”進一步提供了有力的物證。
▌ 修道鶴鳴
鶴鳴山屬岷山山脈,由紅巖山分三支南下,均于此落足成峰。中支于此為天柱峰,東支于此為妙高峰,西支于此為留仙峰。與紅巖、冠子、龍窩諸山相互獨立又彼此襟連;從鶴鳴山往西北行約10公里,便是蜀中佛教的早期圣地——霧中山,霧中山與鶴鳴山一脈相連,形成“仙佛同源”的神奇圖景。從山形上看,鶴鳴山“起伏軒翔,其狀如鶴”,三面環(huán)水,且“東西二水,出乎兩腋”,拱衛(wèi)揖讓,儼然“仙人都宅”;它的體勢是由淺墟逐漸過渡為高嶺的,其貫穿始終的宮觀體現了道家自然的思想,形成山水與建筑之間的共融和諧。
中國傳統住居文化強調天、地、人的和諧。在古人看來,住居地風水好壞影響著居民的命運,“依山面水,附臨平原,左右護山環(huán)抱,眼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是中國人思想里最理想的居住模式。驗之以鶴鳴山,山形地貌正好符合這些要義:鶴鳴山“雄蜀川之西隅,據霧邑之北境,前望乎嵋、巴,后枕乎綏荒?!保ā耳Q鳴觀記》),大坪山是鶴鳴的主山,是山川形勢的依靠,鶴鳴山、大坪山、冠子山、從近至遠,山勢一路逶迤,連綿不絕。
鶴鳴山依傍于主山,被左右群山環(huán)抱,左有妙高峰,右有留仙峰,二峰左右各展開十余里,形成“護山”,山前隔水的近山因其形似“案幾”而被稱為“案山”。案山前的遠山重重疊疊,好似遠來朝圣,被稱為“朝山”。迎仙閣山頭是鶴鳴山的案山。在五六里之外,灌口上街的幾座小山及又在數里之外的馬臺山及附近的小山包形成朝山系列。主峰下,泉水環(huán)流,終年不息,斜江的兩條支流環(huán)山東、南、西三面,在迎仙閣(案山)前交匯,形成斜江正流。三面環(huán)水、兩溪合流正應著“山環(huán)水抱,沖陰和陽”的吉祥意象。
▌ 山環(huán)水抱 風景秀麗
道教尊重生命,善待萬物,正是在這樣一種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思想之下,道教幾千年來都一直實踐著生態(tài)和環(huán)境的保護。它要追求的是一種人和萬物共生并榮的一種狀態(tài)。英國漢學家李約瑟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一書中認為道教是世界上唯一和科學聯系最為緊密的一個宗教。更多的人文學家、自然生態(tài)學家也一致評價道教在生態(tài)理論和實踐中作出的貢獻,他們甚至將道教直接稱為生態(tài)道教。
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千年大計,中國古代生態(tài)智慧是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歷史資源。正如中央領導強調的:“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xù)發(fā)展之路。”
▌ 鶴鳴山內的道人
▌ 鶴鳴一隅
如今,鶴鳴山正規(guī)劃對中華傳統文化、中華根本之“道”進行梳理,將上下五千年之學統、道統加以形象化、立體化、標準化的展示,以道法自然、關愛生命、崇尚和諧的思想,使鶴鳴山成為全球道文化的朝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