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國的生育率確實不太樂觀,每年都處在持續(xù)下滑的狀態(tài),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繼續(xù),各個地方也是很拼的,紛紛采取了很有誘惑力的政策。
真金白銀支持生育,哪座城市力度最大?從今年開始,已經(jīng)有多個地方陸續(xù)提出一系列的生育支持措施,最常見的就是發(fā)放生育津貼和育兒補貼。
其中,云南、濟南、長沙、沈陽等多個地方,都發(fā)放“真金白銀”。
像云南省從2023年1月1日起,對符合政策條件的家庭發(fā)放一次性生育補貼。其中二孩補貼2000元,三孩補貼5000元。還有0-3歲期間的二孩三孩的育兒補助,每人每年800元。
而云南也是從今年的1月1日開始,對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每孩每月發(fā)放600元育兒補貼,直至孩子3周歲。
拿出真金白銀補貼來促進生育,這樣的初衷不難理解,就是為了讓年輕夫妻感受到生娃不再是父母和家庭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義務。
但社會上的年輕人對此做法輿論卻態(tài)度復雜,不少人認為:看似補貼越來越多,但最多不超過2萬元的育兒補貼,對于生育和養(yǎng)育孩子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
幾千塊的補貼“毛毛雨”,養(yǎng)娃到18歲遠不止這些現(xiàn)在的人為什么都不想生孩子,究其原因就是養(yǎng)孩子的開銷太大。
最新出爐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顯示:孩子從出生養(yǎng)到18歲,平均48.5萬,當然這是平均值。
像我現(xiàn)在所處的二線城市,家里孩子在3歲以前,奶粉、尿布、玩具、服裝都是主要的生活支出,一年大概需要1.5-2萬元不等;
孩子3歲之后,教育支出就成為了大頭,不僅僅是學費,還有各種昂貴的培訓班費用。
從幼兒園開始,每學期學費2000多,生活費400,孩子讀完3年幼兒園下來,接近3萬元。
小學也要選擇差不多的中等學校,差不多1-1.5萬一年,持續(xù)六年,如果孩子學習不行,可能還會適當報一些補課班,費用差不多就是每年2-5萬。
高中也是如此,總的來說,把孩子養(yǎng)到18歲后,最基本的也要將近50萬左右。
這還沒有算上養(yǎng)育孩子需要的飲食、衣服、學區(qū)房等問題,如果再請個月嫂阿姨之類的,這些預算根本就不夠。
所以說,各地給出的補貼金額和養(yǎng)娃的成本比起來,簡直就是不值一提,這也是為什么政府真金白銀地給出育兒補貼,但年輕人仍然不愿意生孩子的原因了。
育兒成本占國內(nèi)家庭收入近半,父母壓力山大國內(nèi)生育痛苦指數(shù)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的,因為我們的育兒成本相對于我們的收入來說,也是世界上最更高的。
國內(nèi)的父母都十分注重教育,除了孩子的衣食住行之外,家長不得不在各種課外培訓上花費很多錢。
大部分的中產(chǎn)家庭,養(yǎng)育一個孩子,平均每年的花費是3萬元,從出生到18歲就需要50多萬元。
除了要承擔高昂的直接經(jīng)濟成本,還面臨嚴重的看護問題,尤其是夫妻雙方在孩子兩三歲前都參加工作,那么看娃這件事只能是雇保姆或者交到老人身上。
近幾年,月嫂的工資更是猛漲,對于家庭更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最后,對于女性來說,自身的生育成本就是很高的,許多職業(yè)女性面臨要升職還是要生孩子的兩難選擇。在職場上,女性要和男性付出一樣多,而在生育和家務上,同樣女性也要付出更多。
從“養(yǎng)”和“育”兩方面入手,才能提供良好生育保障用錢鼓勵生育的同時,也要防止用生育來賺錢的極端情況,用錢鼓勵生育也只是極少部分人生,教育上的攀比和高房價兩座大山,如果不根本上解決,開放幾胎都沒用。
“養(yǎng)”,首先要保證物質(zhì)資源充足,說白了,要先把孩子出生這關(guān)把好。
像攀枝花市就對滿足條件的產(chǎn)婦,提供住院免費分娩服務,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住院花費高的問題。
“育”,如果教育資源能分配得均衡一些,沒有所謂的學區(qū)房,每個學校都好的師資,教學水平全部統(tǒng)一,那么應該會有一部分年輕人愿意生孩子的。
畢竟有很多年輕人不愿意生孩子,最大的還是擔心孩子的教育問題,想要給孩子好的,但卻無法承擔經(jīng)濟壓力,干脆選擇不生,免得讓孩子來當“韭菜”。
總之,無論什么政策,最重要的就是適合生孩子的環(huán)境,針對育兒、教育、養(yǎng)老等問題,構(gòu)建一個公正、平等的社會,才是提高生育率的良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