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評論員 杜梨
近來,全國多所高校結束了疫情之下的封閉模式,有的恢復了校友免預約出入權限,有的開放了校外人員入校申請通道,也有的恢復了疫情前的入校模式……雖然邁出的步子大小不一,但都是在適應形勢變化、回應社會期待,朝著擴大開放的方向推進。
高校是教學科研的高地,同時也是社會重要組成部分,是許多城市最亮麗的文化景觀。無論是受濃厚歷史底蘊感染,想要前往領略人文氣息;或是單純出于好奇,試圖一解心中“名校情結”,又或者追憶校園時光,觀賞自然風景,帶孩子參觀學習……許多人都有造訪高校的愿望。某種程度上,打開大門,向更多人展現(xiàn)大學的氣質(zhì)與魅力,雖非各大高校主業(yè),但也未嘗不是提升大學形象的方式之一。與其討論高校要不要對社會開放,倒不如認真分析應該怎樣有序開放。
毋庸諱言,開放會給大學的日常管理帶來壓力,類似事例并不少見。比如,清華北大兩所學府,在暑假等參觀高峰期,校門口排隊往往長達數(shù)百米,還會滋生出冒充學生、“黃?!睅氲绕孑鈦y象;武漢大學櫻花季游人如織,可伴隨熙攘人群而來的還有隨意擺攤、遍地垃圾……秩序環(huán)境問題之外,各色社會人士隨意進出容量有限的校園,也將直接打擾師生的正常學習生活。也正因此,高校單純一開了之,并不合適也不現(xiàn)實。盡管一些人常以“歐美名校沒有圍墻”來舉例,可殊不知,其核心區(qū)域也并非完全開放。以劍橋大學為例,幾十個學院散落在劍橋城中,游客確實可在城中自由參觀,但各個學院則設有限制,某些著名學院還采取了限時或收費方式。
向社會開放是必須的,適度限制也是必要的。就社會分工而言,高校的基礎功能仍是教學科研,如若因過重的參觀游覽任務對此造成影響,無疑是本末倒置,這也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著眼公眾想要一睹風采的需求,目前大多數(shù)學府其實保留了一定通道,或設置了專門的開放時段、開放區(qū)域,或采取限流預約模式,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嘗試??蓡栴}在于,上述信息往往需要認真查詢才能發(fā)現(xiàn);而輿論場上,也鮮有高校表態(tài)歡迎公眾,反而不少吐槽開放的聲音,這種“音量差”極易讓公眾產(chǎn)生誤解。既然許多學府都有預留通道的胸襟與精細管理的能力,那不妨在校慶等恰當時點,大方表達歡迎意愿,同時說明來訪要求。高校與公眾雙方的現(xiàn)實考量皆不難理解,當共識更好凝聚起來,校園要不要開放的爭議就會逐漸消散。
清華老校長梅貽琦在《大學一解》中說過,大學的一大使命是“對社會秩序與民族文化所能建樹之風氣”。大學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斯文所在,以更加積極的姿態(tài)面向社會、歡迎公眾,必能向全社會傳遞更多溫暖向上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