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好教育好教育小編(HaojiaOyu.nEt)為大家?guī)砹酥袊览讓I(yè)大學有多少 中國古建筑是怎么防雷的?,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和家長,一起來看看吧!
建筑防雷綜合論述?
在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中有許多自然災害,如地震、暴雨、冰雹、水災、旱災、火災、雷擊等等。對此,人們總是想方設法進行防御,或減輕它們所造成的損失。雷擊就是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但就我國而言,過去防雷設計在整個建筑設計中所占的比重很小。電氣設計人員不重視,其他專業(yè)的設計人員更不重視,但雷擊所造成的損失卻無法輕視。如1989年山東黃島油庫遭受雷擊并引起大火,損失慘重。 就防雷歷史而言,我國建國初期大多是按照日本的45°~60°保護角確定避雷針的保護范圍,氏鄭用三叉小針銅避雷針、銅引下線和1m×1m銅板作為接地裝置。50年代初期,引進蘇聯技術,采用拋物線或折線計算法,用鐵管或鍍鋅元鋼做避雷針,用鍍鋅元鋼做引下線,地下打入3~5m長的鍍鋅鐵管或鋼材作接地極,以致現在的避雷帶和避雷網均采用鍍鋅鋼筋或扁鋼。 80年代以前,我國沒有建筑物防雷規(guī)范,建筑電氣設計人員只能憑自己的認識設計避雷針。自1957年北京市兩大雷擊事故發(fā)生以后,我國大量的古建筑物和群眾集中的公共場所才開始安裝避雷裝置。1957年7月6日明十三陵長陵棱恩殿遭受雷擊,劈掉西部吻獸,劈裂兩根直徑1.17m,高14.3m的大楠木柱子,死一人,傷三人;1957年7月8日中山公園內的一棵大樹落雷,雷電流感應至附近的配電線路,然后傳到中山公園音樂堂,燒毀了配電室、舞臺和觀眾廳大頂棚。 為此,北京市領導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對北京市重要古建筑物和人員眾多的影劇院安裝避雷針并指定由筆者負責設計。此后,從天安門開始,到勞動人民文化宮三大殿、景山萬春亭、北海公園白塔,以至鼓樓、天壇祈年殿、頤和園排云殿、智慧海、十三陵長陵棱恩殿、明樓、戒臺寺等30多處古建筑物和中山公園音樂堂等重要影劇院都相繼安裝了避雷裝置。 1957年,筆者將過去積累的雷擊事故調查和設計經驗進行了總結,寫出了“民用建筑物防雷保護”研究報頃鋒告并且于1958年9月在建工部設計局于武漢召開的“全國電氣設計人員交流大會”上,作了報告,發(fā)表了防雷觀點和設計方法。報告中提出的雷擊規(guī)律、防雷標準、保護方式、設計要點、屋頂板內鋼筋作接閃裝置的理論以及詳細的設計實例和數十種做法大樣得到了與會代表的一致贊同,以后被廣泛采用。 1958年底,北京市建筑設計院研究室、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和清華大學高壓教研室共同成立了“北京建筑物防雷研究小組”。1962年5月出版的《民用建筑物防雷保護》和1980年9月出版的《建筑物防雷設計》就是在筆者1957年研究報告和小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寫出來的。書中突出的觀點是建筑物防雷設計的六項重要因素,即接閃功能、分流影響、屏蔽作用、均衡電位、接地效果和合理布線。 現在看來,國內外的標準和規(guī)范都離不開這六要素,有的單位還把它們作為設計原則?;\式避雷網和等電位連接早在1958年就在人民大會堂的設計和工作實踐中采用了,而國際上戈爾德(G.H.Golde)于1997年才在《雷電》一書殲乎頌(國際名著)中談到等電位連接的做法,所以我國的防雷研究和實踐并不落后。 筆者主審的我國第一部《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GBJ57-83)于1983年11月7日公布。第二部《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GB50057-94)(機械工業(yè)部設計研究院林維勇先生主筆)于1994年4月18日公布。該部規(guī)范吸收了許多國外先進的東西,將接閃器保護范圍的計算方法改為滾球法并結合我國防雷設計的實際經驗增加了許多新條款。這兩部規(guī)范對指導我國建筑物防雷設計起了很大的作用。 70年代以前,人們聽到的雷擊事故多是擊中建筑物或大樹,嚴重的造成了建筑物燒毀或人員傷亡。那時被雷擊的建筑物絕大多數是沒有安裝防雷裝置(避雷針、避雷帶或避雷網)?,F在聽到的雷擊事故相對少了,其原因是,六層以上的多層建筑物和高層建筑物都安裝了防雷裝置。有時,接閃器接閃后,即使是微電子設備因雷電電磁脈沖感應受損,局外人也不知道,本單位做些局部修理也就完事了。其實,現在的雷擊事故并不算少。雷擊建筑物對某一棟樓而言可能是百年不遇的事,但防雷裝置接閃則是較常見的,這也是正常的。 接閃裝置接閃后,建筑物引下線附近的設備會受到雷電流的感應,這就是雷電電磁脈沖干擾。90年代以前,國際和國內的規(guī)范都沒有關于雷電電磁脈沖的規(guī)定。1992年國際電工委員會建筑物防雷專委會(IEC-TC/81)才開始討論這個問題。1995年2月,該機構發(fā)布了國際標準《雷電電磁脈沖的防護》(IEC1312-1.2.3)。目前我國尚沒有類似的規(guī)定,這是近年來的問題。 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電子計算機早已步入社會的各行各業(yè)。建筑物內幾乎無不設有復雜程度不同的微電子設備和計算機系統,民用建筑也不例外。雷電電磁脈沖干擾日益成為頻發(fā)事故。面對這種挑戰(zhàn),設計人必須轉變觀念,把雷電電磁脈沖防護當作防雷設計的重點。這不只是電氣一個專業(yè)的事,因為它涉及到電子設備的位置和管線的布置等問題。各個專業(yè)應充分協商,從整體上解決防雷設計上的問題。否則,建筑物設計得再好,也無法正常使用。 研究建筑物防雷應從雷擊事故調查入手,找出雷擊規(guī)律,然后,利用雷擊模擬實驗,對所總結的規(guī)律和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予以驗證。研究人員應根據科技的發(fā)展,不斷吸收新東西對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需要,如計算機的發(fā)展導致的對雷電電磁脈沖防擴的需要。 下面將對防雷設計的基本原則、雷擊規(guī)律、近年來國際上提出的新概念以及隨著科技發(fā)展出現的新問題分別予以論述。 1.雷電電磁脈沖 雷電電磁脈沖(LightningElectromagneticPulse),簡稱LEMP,是天空打雷時產生的作為干擾源的強大閃電流及其電磁場。它的感應范圍很大,對建筑物、人身和各種電氣設備及管線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危害。這種危害就是雷電電磁脈沖所產生的干擾。 建筑物內的雷電電磁脈沖干擾指以下三種情況: (1)天空中雷電波的電磁輻射對建筑物內電力線路和電子設備的電磁干擾; (2)建筑物的防雷裝置接閃時,強大的瞬間雷電流對建筑物內電力線路和電子設備的干擾; (3)由外部各種強、弱電架空線路或電纜線路傳來的電磁波對建筑物內電子設備的干擾。 現代電子技術日益向高精度、高靈敏度、高頻率和高可靠性方向發(fā)展。這些電子設備非常靈敏,但耐壓很低,一般電子設備都承受不了正負5伏的電壓波動。以各種微機為例,當雷電電磁脈沖的磁場強度超過0.07高斯時,就會引起微機的誤動作,當磁場強度超過2.4高斯時,就會造成微機的永久性損壞。因此,我們必須對雷電電磁脈沖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以便在先進的建筑物內實現良好的電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 防御雷電電磁脈沖干擾的理想防雷設計方案是籠式避雷網,它利用的是法拉第籠原理。建筑物的金屬結構物遍及各處,不用很多鋼材就可很容易連接起來形成法拉第籠,從而建筑物內的電子設備得到很好的屏蔽。屏蔽做得好,不僅能防御空間電磁波的輻射,而且還可使建筑物內部的分流和均壓達到最佳效果。這里要說明,屏蔽的做法應根據建筑物內電子設備的要求決定。 由于設備的性質不同,因此,有的要求僅對設備本身做屏蔽,有的要求在設備與設備之間做屏蔽,還有的要求在機房做屏蔽。正因為這個問題的重要,所以1995年國際電工委員會建筑物防雷分委會(IEC/TC-81)在《雷電電磁脈沖的防護》的標準中提出了防雷保護區(qū)(LPZ)的概念,國際上剛開始實行這種規(guī)定,而我們國家還沒有提出。筆者認為,設計人員可以按照微電子設備的多少、繁簡、重要程度、擺放位置及進出管線的具體情況自行劃分防雷區(qū)以取得良好的屏蔽、等電位和接地效果。 因此,防御雷電電磁脈沖對室內布線的要求非常嚴格。由于用作引下線的鋼筋混凝土柱內的鋼筋和整個建筑物的屏蔽網都在外墻處,雷電流需經此處的鋼筋分流到接地裝置上,所以外墻處的電流密度大,電磁場強。因此,建筑物中的電源和通信等線路的主干線不應靠近外墻,最好設置在建筑物的中心部位,如電梯井在中心部位,可設置在電梯井的近旁。建筑物內的各種電氣饋線都要穿金屬管保護或采用雙層屏蔽電纜(或同軸電纜)。在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線路電源側,還應加裝電涌保護器、隔離變壓器、穩(wěn)頻、穩(wěn)壓以及濾波等裝置。 防御雷電電磁脈沖對接地的要求也很嚴格。電子系統的低頻信號工作接地應采用單點接地系統,在整個建筑物內應為樹干式結線布置。各層或各段的低頻信號工作接地均應直接接到單點接地板上,不得形成環(huán)路。單點接地系統不應與用作防雷引下線的柱子平行,以防強磁場干擾。由于是利用建筑物結構鋼筋作屏蔽,因此必須采用綜合共同接地方式,即將防雷接地、電源的工作接地、各種裝置的外殼、鐵管外皮和高頻電子設備的信號接地都統一接到建筑物的基礎上或室外接地裝置上。 為避免雜散電流,單點接地系統必須采用絕緣線,其主接地板必須置于建筑物的最底層且直接與基礎或室外接地裝置連接。各層單點接地系統的區(qū)域接地板或終端接地板如需要與綜合共用接地系統的裝置接地板連接,應在它們之間加裝不大于直流300V的放電管或壓敏電阻。綜合共用接地的電阻一般應在1歐姆以下,對于特殊的電子設備,可在0.5歐姆以下。確定接地電阻時,應考慮各種設備對接地電阻值的要求,在所要求的各種阻值下,應取最低值。 在低壓220/380V供電系統中,應采用三相五線(TN-S)系統,以便于裝置接地(PE)線和中性(N)線分開,PE線應接到各層或各段裝置接地的終端地板上。為了防御雷電電磁脈沖,建筑物的電源、*、廣播等線路最好采用埋地電纜引入,所用電纜應為鎧裝電纜或同軸電纜且外皮兩端均要接地。 更多關于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 /#/?source=bdzd中國古建筑是怎么防雷的?
絕緣避雷;我國古代人們從雷電對物質作用時所表現出的導電效果中,已初步獲得了一些有關導體和絕緣體的感性認識。人們從對落雷現場的觀察中了解到雷電可通過金屬,而不能夠通過草木李器,并且雷火遇到水不僅不滅,反而更戚州加猛烈。例如,他們從落雷現場中看到雷火燒裂了寺廟屋項上的鐵,熔化了佛象臉上的金粉涂面,而干燥的木制窗戶在雷火中保持原樣,漆器也沒有燒焦。鋼質寶刀在皮刀鞘中熔為散掘液體;而皮刀鞘原封未動;大樹雖為木質,但由于在雨中打濕了,雷火也把大樹撕裂了幾處。人們從沖仔核這些事實中領悟到在修樓建塔時,只要用雷電不能通過的材料,并使地基也難于導電,這樣的建筑是不容易遭需擊的。
中國古代宮殿有防雷設施嗎?
中國早有類似避雷針的裝置 唐代《炙轂子》一書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漢朝時柏梁殿遭到火災,一位巫師建議,將一塊魚尾形狀的銅瓦放在層頂上,就可以防止雷電所引起的天火。屋頂上所設置的魚尾開頭的瓦飾,實際上兼作避雷之用,可認為是現代避雷針的雛形. 法國旅行家卡勃里歐別??戴馬甘蘭1688年所著的《中國新事》一書中記有: 中國屋脊兩頭,都有一個仰起的龍頭,龍口吐出曲折的金屬舌頭,伸向天空,舌根連結一根細的鐵絲,直通地下。這種奇妙的裝置,在發(fā)生雷電的時刻就大顯神通,若雷電擊中了屋宇,電流就會從龍舌沿眼睛行至地底,避免雷電擊毀建筑物。這說明,中國古代建筑上的如雷裝置,在大批量和結構上已和現代避雷針基本相似。 我國古代人們從雷電對物質作用時所表現出的導電效果中,已初步獲得了一些有關導體和絕緣體的感性認識。人們從對落雷現場的觀察中了解到雷電可通過金屬,滑簡行而不能夠通過草木漆器,并且雷火遇到水不僅不滅,反而更加猛烈。例如,他們從落雷現場中看到雷火燒裂了寺廟屋頂上的鐵剎,熔化了佛象臉上的金粉涂面,而干燥的木制窗戶在雷火中保持原樣,漆器也沒有燒焦。鋼質寶刀在皮刀鞘中熔為液體;而皮刀鞘原封未動;大樹雖為木質,但由于在雨中打濕了,雷火也把大樹撕裂了幾處。人們從這些事實中領悟到在修樓建塔時,只要用雷電不能通過的材料,并使地基也難于導電,這樣的建筑是不容易遭雷擊的。 例如,山西省雁北地區(qū)應縣縣城西北部的佛宮寺內有一座建于遼代的木塔,就是基于這種“絕緣避雷”機制建成的,歷時千年而未毀。此塔公元1056年建成,總高67.31米,是我國最高的木結構建筑,也是應縣的最高建筑。塔周圍是黃土層,縣城底下千米深處,不見礦也不見水,全是黃土層,土質干燥,同時土層愈深愈硬。整個雁北地區(qū)長年濕度較低,并且整個應縣至今未發(fā)現重要礦藏,地下也無低電阻層。這種長年濕度較低,土質干燥的高電阻特性,保證了木塔塔基有較好的絕緣性能。古代人們在建塔時索性使塔基更干燥,塔身更絕緣(當然古代人們還沒有明確的絕緣概念),以便使塔基、塔身形成一個絕緣整體。因此,在壘塔基時,做到塔基有很好的封閉性,不讓淺層少量地下水浸入塔基,并借鑒我國北方建房時素采用干打壘的經驗,在塔基里面夯土,使夯土層里面長年保持干燥。在構筑塔身時,整個構架全部為木結構,除底層及塔剎處有部分塔磚外,全部為木料。除塔剎外.也沒有其他金屬物(包括鐵釘等)。塔身外形具有很好的防雨效果,保證本質構件長年干燥,各層塔檐伸出7米或更多一些,兩層間高度差為8.8米左右,雨雪天氣不會將側面打濕。信嘩塔檐與水平線的夾角約為21°到22°,與現代絕緣子中裙的結構相似,僅是塔檐尺寸上小下大而已。由于塔基塔身材料具有一定的電氣絕緣性能,同時又不容易因雨水或地下水而破壞,絕緣避雷就不成其問題了。 “鎮(zhèn)龍”與避雷 從我國傳統的五行、八卦學說解釋,八卦中“震”卦為“雷”。八卦與方位相結合時,則有“南離、北坎、東震、西兌”的規(guī)定,又有“南屬東雀、北屬玄武(龜蛇)、東屬青龍、西屬白虎”的說法,認為“雷從龍”,這樣,我國古代人們就把“雷”與“龍”聯系起來。為了避免建筑物被雷擊,就必須建造避雷設施,就要安裝“鎮(zhèn)龍”設施。我國古建筑上有許多稱為“鎮(zhèn)龍”的設施實為避雷裝置。 這些“鎮(zhèn)龍”裝置與近代的避雷針的避雷原理相同。我國一些古塔的尖端常徐一層有色金屬膜,采用容易導電的材料與直通到地下的塔心柱相連,柱下端又與貯藏金屬的“龍窟”相連。還有許多古建筑物的屋頂有著一種叫做龍的裝飾物,它的頭仰向天空,張著嘴,向上伸出的舌頭是一根尖端的金屬芯子,另一端和埋藏在地下的金屬相連,能讓雷電跑到地底下去而不損壞建筑物。另外,在許多古塔與宮殿上設置“鴟尾”,在屋頂上設置動物狀的瓦飾,在高大殿宇里常設有所謂“雷公柱”之類的避雷柱。這些設施都與大地相通,形成了良好的導電通道。 在古建筑上裝置尖端金屬物使其具有避雷功能的史實很多,我們再舉兩三例。湖北隨州厲山會館的龍鳳日月旗桿有避雷作用,會館從來沒有遭雷擊。公元1190年至1209年金章宗在位時,他每年4月到8月上萬壽山頂去避暑。為了山頂的建筑具有避雷效果,他在萬壽山絕頂廣寒殿旁設置幾丈高的鐵桿,上端安裝尖的金葫蘆,用鐵鏈系好,并通過鐵桿與大地相通,以便達到“鎮(zhèn)龍”防雷的目的。武則天為了同樣的目的,也曾在五臺山的臺頂建了鎮(zhèn)龍鐵塔,其中中臺咐悔臺頂南面有三座鐵塔,其北面一塔形狀象覆鐘,周長四抱多點;中間一塔四角狀,1丈多高;南邊的一塔呈圓形,8尺多高。 “雷火煉殿”與防雷 所謂“雷火煉殿”是指這樣一種情景。過去,每當雷雨交加時,武當山主峰天柱峰絕頂上的金殿周圍雷聲震天,電閃撕地,無數盆大的火球在金殿周圍來回滾動,雨過天睛后,大殿金光燦爛,象被洗過一樣,道士們認為這是天帝為了保持金殿的圣潔不被污染而進行的天工洗煉,從而使金殿更加完美。 “雷火煉殿”是自然界雷電現象的正常反映,也是我國古代人們獨具匠心的結果,一方面有防雷的效果,另一方面又使道教圣地武當山上出現了如此壯觀的情景。 武當山地處華中腹地,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雨量適中,南北植物均能在這里生長,數千種植物組成的茫茫林海,郁郁蔥蔥,終年長青。武當山主峰天柱蜂,海拔1612米,登上天柱峰絕頂,人們仿佛進入了云端。雷雨天,云層與天柱峰絕頂更近,落雷時有發(fā)生。在這樣一座道教圣地的深山絕頂上建筑大殿,既要表現“雷公雨師”顯靈的玄妙色彩,又要使建筑物有防雷效果。1416年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天柱峰絕頂上建筑了金殿。金殿面闊進深均為三間,高5.54米,長4.4米,寬3.15米,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全為銅鑄鎏金。重檐迭脊,翼角飛舉,脊飾珍禽異獸,堪稱銅鑄工藝的奇跡。武當山重巒迭嶂,氣候多變,異常混亂的風向使云層之間摩擦頻繁而帶大量電荷。金殿建在天柱峰絕頂上是一座龐大的導電體。每當大量帶電積雨云向金頂運動時,云層與金殿頂部之間形成了巨大的電勢差,又因為金殿頂部除脊飾外,曲率都不太大,當電勢差達到一定數值時,就會使空氣電離,產生電弧,這就是閃電。同時強大電弧使周圍空氣劇烈膨脹而爆炸,于是電弧發(fā)生變形而形成火球,并發(fā)出雷鳴,這就出現了“雷火煉殿”的奇觀。但是脊飾本身曲率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又起到了避雷針的作用,在電勢差過大的時候,能使部分電荷放電,不會由于“雷火煉殿”的程序過猛而使金殿受壓變形。 金殿歷經500多年風雨雷電,至今仍輝煌燦爛。它突出地表現了我國幾千年來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和中華民族特有的科學風姿。
學氣象有前途嗎?
我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大氣科學 學院的本科生,也就是原先的 南京氣象學院 。 氣象局的待遇分區(qū)域而言,沿海區(qū)域處于中等偏上,而且生活比較輕松,只是有時會有夜班,事業(yè)單位發(fā)的東西什么,待遇什么的都不錯。 如果你準備做技術,那么也不談什么掙 大錢 了,氣象這技術活攜森夠你研究一生了。如果你要做行政人員,那么會有油水榨的,但是畢竟是小錢,我也不知道你所說的大錢指多少,我是浙江人所以我覺得只有自己做生意才能掙大錢吧。但是氣象專業(yè)出身很難做對口的生意,除非是防雷專業(yè),但是不是大氣科學了。 未來的發(fā)展肯定是不錯的,隨著人們的越來越重視,但是你要有足夠的水平,緊缺的就是高水平人才,下面一般般的一大把。 南大和北大的畢業(yè)生一般都出國,國內氣象系統一般被我們學肢激校壟歷隱襪斷,100%的氣象局都有我們學校的畢業(yè)生,51%的省局局長都是我們專業(yè)畢業(yè)。 男生其他出路,收入比較高的是去機場,但是是企業(yè),退休工資是問題,但是平時拿的工資高,也會比較累一點。 純自身了解和總結~以上就是好教育整理的中國防雷專業(yè)大學有多少 中國古建筑是怎么防雷的?相關內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請查閱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