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育好教育小編(HaojiaOyu.nEt)給大家?guī)砹隧n國知識產權大學院校排名相關文章,一起來看一下吧。
煙臺龍口有什么大學
其他信息:
陜西農業(yè)科技大學是985大學。陜西農業(yè)科技大學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Northwest A&F University)簡稱西農或西北農大,坐落于陜西楊凌示范區(q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大學,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高校,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高校。
材料補充:
陜西農業(yè)科技大學簡介: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入選國家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全國深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國*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教育部“援疆學科建設計劃”40所高校之一,由教育部與中國科學院、農業(yè)部、水利部、國家林業(yè)局16個部委和陜西省共建,是中國西北地區(qū)現代高等農業(yè)教育的發(fā)源地。
陜西農業(yè)科技大學院系設置:
農學院、植保學院、園藝學院、動物醫(yī)學院、動物科學學院、林學院、風景園林藝術學院、資源環(huán)境學院、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葡萄酒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人文學院、外語系。
其他信息:
煙臺的大學有:魯東大學、煙臺大學、山東工商學院、煙臺南山學院、煙臺大學文經學院、青島農業(yè)大學海都學院、煙臺職業(yè)學院等。 煙臺的大學名單 學校名稱 學校標識碼 主管部門 所在地 辦學層次 備注 魯東大學 4137010451 山東省 煙臺市 本科 煙臺大學 4137011066 山東省 煙臺市 本科 山東工商學院 4137011688 山東省 煙臺市 本科 煙臺南山學院 4137012332 山東省教育廳 煙臺市 本科 民辦 煙臺大學文經學院 4137013359 山東省教育廳 煙臺市 本科 民辦 青島農業(yè)大學海都學院 4137013997 山東省教育廳 煙臺市 本科 民辦 煙臺職業(yè)學院 4137012396 山東省 煙臺市 ???煙臺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 4137013355 山東省 煙臺市 ???山東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 4137013778 山東省 煙臺市 ???山東商務職業(yè)學院 4137014078 山東省 煙臺市 ???煙臺汽車工程職業(yè)學院 4137014081 山東省 煙臺市 專科 山東文化產業(yè)職業(yè)學院 4137014261 山東省教育廳 煙臺市 專科 民辦 煙臺黃金職業(yè)學院 4137014570 山東省教育廳 煙臺市 ???民辦
院校專業(yè):
煙臺大學坐落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最佳中國魅力城市 —煙臺,是山東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山東省“強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學校于1984年建校,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共同援建。學校東臨黃海,西依青山,環(huán)境優(yōu)美,氣候宜人,是國內距海最近、擁有海岸線最長的濱海物塌大學。,學校 1985年正式招生,1998年成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2001年3月,經山東省*批準,原山東省建材工業(yè)學校、原山東省水產學校并入煙臺大學。2012年獲批山東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項建設單位,同年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yǎng)項目,2019年成為省市共建高校,“藥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山東省“一流學科”建設立項。2020年學校獲批項目博士后招收資格,入選山東省“強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行列,法學、藥學兩個學科入選山東省“優(yōu)勢特色學科”建設行列。高水平學科入圍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901—1000檔位。,辦學條件優(yōu)越,學校占地面積 2100畝,建筑面積101.98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5.42億元。目前在煙臺開發(fā)區(qū)已開工建設煙臺大學科教園區(qū),規(guī)劃占地面積1200畝,規(guī)劃建筑面積67萬平方米。學校建有承先圖書館與逸夫圖書館,總面積4.23萬平方米,現有圖書總數273萬冊,電子期刊2萬余種,中外文數據庫近百個。學校建有5000平方米的省級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孵化園和千米文化藝術長廊,孺子牛、八景園、三元湖、煙雨亭、鐘樓、“升騰”雕塑等標志性文化景點遍布校園。學校是山東高校審美教育研究基地、山東高校黨建研究基地、山東省德育示范高校、山東省企校共建先進單位、全省平安校園標桿學校、山東省文明校園。,學校現設 23個學院,72個研究院所,2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4個碩士專業(yè)學位授權類別,69個本科專業(yè),涵蓋文、理、工、法、農、醫(yī)、經、管、教、藝10個學科門類。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共3萬余人,本科生源跨全國30個省(市、區(qū))。另有成人高等教育學生4萬余人。1995年通過原國家教委本科教學水平評估,2004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中榮獲優(yōu)秀。,師資力量雄厚,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 1人,長江學者、國家級教學名師等國家級人才10人,全國優(yōu)秀教師2人,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2人,國家外專高端人才項目1人、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4人,省“一事一議”頂尖人才2人,泰山學者工程入選者17人,泰山產業(yè)領軍人才3人,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2人,省“外專雙百計劃”入選者3人,省教學名師9人,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省優(yōu)秀青年人才獲得者9人,省智庫高端人才首席專家1人,齊魯文化英才2人,省高等學校青創(chuàng)人才引育計劃立項建設團隊13個。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3人,山東省本科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34人。,教學資源豐富,現有國家級一流專業(yè)建設點 13個,省級一流專業(yè)建設點10個,國家級特色專業(yè)4個,省級品牌特色專業(yè)14個,省級高水平應用型立項建設專業(yè)群8個,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專業(yè)對接產業(yè)項目立項建設專業(yè)群3個。6個專業(yè)進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和“卓越法律人和螞胡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獲批國家級課程建設項目4門,省級精品課35門,省一流本科課程40門,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7門。現有省級成人高等教育品牌專業(yè)2個,省級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課程15門,省級成人教育數字化課程16門。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5個,山東省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個,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獲省高等學校優(yōu)勢學科人才團隊培育計劃項目1個,省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2個。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獲批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項,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學校在2016-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排行榜中位列第162位,在全國省屬高校中位列第99位。2018年喚攔、2019年連續(xù)榮獲“全國社會實踐先進單位”,2019年榮獲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畢業(yè)生總體就業(yè)率穩(wěn)定在95%以上。,科研實力強勁,現有國家技術轉移中心 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民委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基地1個,國家知識產權培訓基地1個。入選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獲批山東省高??萍汲晒D化和技術轉移基地。省級重點學科7個,省基礎科學研究中心1個,省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1個,省高等學校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4個,其中,山東省高校示范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1個,省工程實驗室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7個,省人大常委會地方立法研究服務基地1個,省理論建設工程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個,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個,省泰山學者種業(yè)人才團隊支撐計劃1個,省高校優(yōu)秀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1個,省國際(港澳臺)科技合作平臺1個,省級研究院1個,省軟科學研究基地1個,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2個,省級大學科技園和省級科技企業(yè)孵化器1個。法學進入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B類學科和中國最好學科排名前20%,數學進入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前400?;瘜W、藥理學與毒理學、工程學先后進入ESI全球前1%。,近年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項,中國專利金獎1項,入選國家社科成果文庫2部,獲省部級以上獎勵220余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420余項。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近1000項。主持橫向科研項目2000余項,2021年科研總經費突破2億元?!稛熍_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稛熍_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版)入選《中國學術期刊文摘數據庫》。,服務地方深入,堅持立足煙臺、服務煙臺、融入煙臺,與煙臺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共建煙臺大學開發(fā)區(qū)科教園區(qū),與知名企業(yè)共建藥學院、核裝備與核工程學院和數字創(chuàng)新學院,與知名企業(yè)共建專業(yè) 34個。與自貿區(qū)煙臺片區(qū)共建“自貿區(qū)海洋知識產權中心”新型智庫平臺,作為主要單位推進共建煙臺先進材料與綠色*山東省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藥物創(chuàng)新研究院環(huán)渤海藥物高等研究院、山東蘋果·果業(yè)產業(yè)技術研究院、煙臺大學(威海臨港區(qū))技術轉移中心。發(fā)起成立煙臺數字經濟產教聯盟、煙臺設計產業(yè)聯盟、煙臺市物聯網行業(yè)協會等行業(yè)組織,主動對接煙臺市八大戰(zhàn)略新興產業(yè),構建“政產學研用”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生態(tài)。以現有35個校級文科科研機構為基礎,整合建設山東省知識產權研究院、中韓(煙臺)產業(yè)園發(fā)展研究中心等智庫,連續(xù)多年獲評“煙臺發(fā)展突出貢獻單位”。,對外交流廣泛,先后與 3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10多所院校和學術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F設有與德國、美國、韓國和意大利高校合作舉辦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1個和本科項目3個,與美國、英國、德國、瑞士、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韓國、白俄羅斯等國家和我國港澳臺地區(qū)的50多所友好院校開展校際學生交流項目,以及本科雙學位、本升碩、碩士和博士聯合培養(yǎng)等項目。設有英國樸茨茅斯大學預科項目和韓國留學項目。學校是全國首批獲準接收外國留學生及可以邀請外國文教專家的院校之一,是山東省華文教育基地,是漢語水平考試(HSK)、韓國語能力考試(TOPIK)和劍橋商務英語等級考試(BEC)考點。,我向海而生,你為夢而來!面向未來,煙臺大學將認真貫徹落實**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山東省、煙臺市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秉承 “守信、求實、好學、力行”的校訓,大力弘揚“勤奮、創(chuàng)新、育德、守紀”的校風,發(fā)揚“海納百川、敢為人先”的煙大精神,深入貫徹“一二三”戰(zhàn)略部署,全面實施高質量發(fā)展“九項工程”,大力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努力向著特色鮮明、部分學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邁進,為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貢獻煙大力量。
陜西農業(yè)科技大學排名
大連的大學排名
西南政法大學的知識產權法怎么樣?
毫無疑問是我們中南政法,下面是我們中南知識產權的雄厚師資。 吳漢東,男,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F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國家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研究基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校法學學科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法學會知識產權研究會會長、中國法學會民法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高等學校知識產權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副理事長、最高人民法院特約咨詢專家、最高人民檢察院特約咨詢專家、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是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專業(yè)方向為民商法理論、知識產權法。 曹新民,男,1961年生,湖北省漢川市人。1989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知識產權專業(yè)。法學博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法學會知識產權法研究會理事、中國版權研究會理事、湖北省知識產權研究會常務理事。學術研究的主攻方向是知識產權、民商法。其代表性學術著作有《中國知識產權法典化研究》、《知識產權法學》等五部;主持完成了國家、教育部、國家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組、司法部、國家知識產權局、湖北省和武漢市等10多項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如國家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組課題《知識產權國際保護保護比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構建促進知識產權產業(yè)化制度研究》、國家知識產權局《關于建立我國統一知識產權法院問題研究》等;在海外發(fā)表《21世紀知識產權法哲學的反思與重構》等多篇論文。在學術專著和論文中首次提出了許多富鉛培有創(chuàng)見性的新思想、新理論、新學說和新觀點,有多項學術成果獲獎。自2001年以來,多次赴美國、日本、英國進行學枯凱術訪問、考察和參加學術會議。 朱雪忠,博士,法學院教授、民商法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任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理事、中國法學會知識產權法研究會理事、中國高等學校知識產權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武漢市知識產權研究會副理事長、Licensing Executives Society International 和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中國 會員、武漢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委等。 主要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知識產權制度國際協調、知識產權戰(zhàn)略 胡開忠 ,男,湖北老河口人,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知識產權法,主講課程為知識產權法。1993年畢業(yè)于中南政法學院,獲經濟法學學士學位;1996年畢業(yè)于中南政法學院,獲民商法學碩士學位;2002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獲民商法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教授,知識產權法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國家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研究基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副主任、專職研究員,中國高校知識產權研究會理事,上海知識產權研究所*研究員,韓國韓中知識產權法學會中國總理事。已在《法學研究》、《法學》、《法商研究》、《法律評論》、日本《知的財產法政策學研究》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50余篇,著有《無形財產權制度研究》(合著)、《權利質權制度研究》、《知識產權法比較研究》等多部著作,曾獲2002年度司法部法學教材和法學科研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文化部市場司全國音像市場保護征文比賽一等獎,武漢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主要承擔的課題有: 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網絡環(huán)境下廣播組織知識產權保護研究”; 2.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文化多樣性的知識產權保護”; 3.教育部項目“知識產權基礎理論研究”。 已發(fā)表的代表性成果有: 1.《權利質權制度研究》,獨撰專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知識產權法比較研究》,獨撰專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無形財產權制度研究》槐敗唯,合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 《中國知的財產權の保護水準の現狀分析》,日本《知的財產法政策學研究》雜志,2006年第12卷。 5. 《文化多樣性與知識產權保護研究》,韓國《比較法雜志》2007年2期。 6.《加入WTO對湖北品牌保護的影響與對策》,《湖北社會科學》(核心)2004年第2期。 7. 《知識產權法典化的現實與我國未來的立法選擇》,《法學》(權威)2003年2期. 8. 《入世后中國版權國際化的戰(zhàn)略調整》,《法商研究》(重點核心)2004年第4期。 9. 響應網絡技術的挑戰(zhàn)——“網絡時代的著作權保護”國際研討會綜述,《中國版權》2004年第4期。 10.《高科技發(fā)展與專利保護的創(chuàng)新》,《科技與法律》2004年第2期。 11.《高新技術發(fā)展中的知識產權制度現代化》,《法商研究》(重點核心)2005年第5期。 12. 《我國權利質權制度的完善思考》,《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核心)2005年第3期。 13. 《專利產品的修理、再造與專利侵權的認定》,《法學》(權威),2006年第12期。 14. 《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定位分析》,《中國版權》(核心),2006年第6期。 15. 《中國知的財產權の保護水準の現狀分析》,日本北海道大學《知的財產法政策學研究》雜志,2006年第12卷。 16. 《中國入世后的版權戰(zhàn)略分析》,日本北海道大學《知的財產法政策學研究》2004年3期。 黃玉燁,女,1970年出生,法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知識產權學院院長助理,知識產權司法鑒定人。從事知識產權法、民商法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國家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研究基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校首屆(2004-2006年度)青年優(yōu)秀主講教師。 科研方面: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公關項目《知識產權制度的變革與發(fā)展研究》子課題的負責人,司法部重點項目《WTO與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問題研究》以及科技部研究項目《走向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產權法》的主要參加者。著有《走向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產權法》(合著)、《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制度研究》(合著),參與編寫《知識產權領導干部讀本》、《21世紀創(chuàng)新教材-知識產權法》、中央黨校教材《知識產權法學》、《競爭法通論》等教材。在《法商研究》、《法律科學》等刊物上公開發(fā)表論文20余篇,多次被《新華文摘》、《人大報刊復印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轉載、摘登。 2004年應塞爾維亞諾維薩德大學法學院邀請作訪問學者,2006-2007年應美國伊利諾理工大學肯特法學院邀請作訪問學者。 李 揚,男,1968年6月1日生,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人。1990年原中南政法學院法律系畢業(yè),獲法學學士學位;1996年北京大學法學院畢業(yè),獲法學碩士學位;2003年北京大學法學院畢業(yè),獲民商法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民商法學、知識產權法學。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 已出版《數據庫法律保護研究》、《知識產權的合理性、危機及其未來模式》、《網絡知識產權法》、《無形爭奪--知識產權熱點、難點問題研究》等專著,《競爭法通論》等合著,并在《法商研究》、《現代法學》等刊物上公開發(fā)表論文30多篇。 彭學龍,男,湖北潛江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副主任、專職研究員,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1990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材料與化工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1990年至1999年供職于葛洲壩集團公司,將青春獻給了祖國的水電事業(yè)。后結緣法學,幸遇名師,先后獲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民商法學碩士(2002年)和博士學位(2006年)。2002年7月至2006年5月在武漢理工大學法學系任教,2006年6月調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近年來出版專著一部,主持完成省部級課題多項,發(fā)表學術論文60多篇,并獲得2008年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愛好文學,人生理想是做一名小品文作家。 代表性成果(均為獨著): 1、《商標法的符號學分析》, 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獲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 2、《商標法基本范疇的心理學分析》,載《法學研究》2008年第2期。 3、《商標法基本范疇的符號學分析》,載《法學研究》2007年第1期。 4、《商標混淆類型分析與我國商標侵權制度的完善》,載《法學》2008年第5期。 5、《商標淡化的證明標準》,載《法學》2007年第2期。 6、《商標顯著性新探》,載《法律科學》2006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6年第9期全文轉載。 7、《論“混淆可能性”》,載 《法律科學》2008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8年第4期全文轉載。 8、《商標反向混淆探微》,載《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9、《商標の逆混同の理論について-「藍色風暴(青色の嵐)」商標権侵害事件》,載《知的財產法政策學研究》2008年3月,第20號。 10、《侵占商業(yè)秘密訴訟時效規(guī)則初探》,載《知識產權》2001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2年第3期全文轉載。 11、《從美國最新判例看客戶名單商業(yè)秘密屬性的認定》,載《知識產權》(CSSCI)2003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3年第5期全文轉載。 12、《不可避免披露原則再論》,載《知識產權》2003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4年第3期全文轉載。 13、《論商標權的原始取得》,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14、《公共產品與版權保護》,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15、《數字網絡環(huán)境下的復制與復制權》 ,載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32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所獲獎勵: 1、《商標法的符號學分析》:2008年“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 2、《商標法的符號學分析》:2007年“湖北省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 3、《傳統商標顯著性理論評析》:中國高校知識產權研究會2005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獎 4、《商業(yè)秘密不可避免披露原則初論》 :湖北省法學會經濟法專業(yè)委員會2002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一等獎” 主持課題: 1、國家知識產權局軟科學研究項目“我國外觀設計保護專門立法模式研究” 2、國家知識產權局軟科學研究項目“知識產權的行政保護與司法保護”院校專業(yè):
陜西科技大學是我國西部地區(qū)唯一一所以輕工為特色的多科性大學,是國家 “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建設高校,是“十二五”期間陜西省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是陜西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是陜西省人民*與中國輕工業(yè)聯合會、中國輕工集團公司共同建設的重點枯豎高校。學校創(chuàng)建于1958年,時名北京輕工業(yè)學院,是新中國第一所輕工高等學校;1970年遷至陜西咸陽,改名為西北輕工業(yè)學院;197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88所重點院校之一;1998年學校劃轉到陜西省,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體制;2002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陜西科技大學;2006年學校主體東遷西安。學校作為“西遷群體”之一,在六十多握敗芹年的發(fā)展歷程中,歷經“三次創(chuàng)業(yè)、兩次搬遷、一次劃轉”的奮斗與輝煌,秉承以“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求實創(chuàng)新、銳意進取的科學精神和扎根西部、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為內涵的“三創(chuàng)兩遷”精神,恪守“至誠至博”校訓,培養(yǎng)了16萬名優(yōu)秀人才,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成效充分彰顯,在2021軟科中國大學綜合排名中居全國第140位。,學?,F有西安未央校區(qū)、太華路校區(qū)和咸陽校區(qū)三個校區(qū),總面積 2055畝,建筑面積129.6萬平米。西安未央校區(qū)占地面積1590畝,規(guī)劃合理、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環(huán)境優(yōu)美,坐落于風景秀麗的灞河之濱、未央湖畔。有專任教師1350余人,擁有國家“優(yōu)青段畢”“百千萬人才工程”等省級以上各類人才百余人;有全日制各類在校學生22000余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4300余人;圖書館藏書200余萬冊。設有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電氣與控制工程學院、電子信息與人工智能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設計與藝術學院、數學與數據科學學院、文理學院、教育學院(繼續(xù)教育學院、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阿爾斯特學院和體育部等16個學院(部)。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個、二級學科3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1個、二級學科91個,碩士專業(yè)學位授權類別13個,本科專業(yè)63個,涉及工學、理學、管理學、文學、經濟學、法學、醫(yī)學、藝術學、教育學、農學等10大學科門類。有陜西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苯ㄔO學科1個,省級優(yōu)勢學科6個,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重點研究基地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57個,省級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2個,省哲學社會科學特色建設學科1個,省級研究生聯合培養(yǎng)示范工作站6個,院士創(chuàng)新團隊7個。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學3個學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學學科進入全球排名前5‰),邁入國際一流學科行列。,學校始終將人才培養(yǎng)作為根本任務,堅持 “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持續(xù)改進”的教育理念,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先后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第二批試點高校、“互聯網+中國*2025”產教融合促進計劃試點院校,陜西省首批深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年來,在國家級、省級教學項目中連創(chuàng)佳績,整體水平居省屬高校前列。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62項;現有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22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14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1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yè)建設點9個,省級特色專業(yè)建設點13個,陜西省名牌專業(yè)7個,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專業(yè)16個;國家級本科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項、省級本科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項目9項;國家級新工科項目3項、新農科項目1項、新文科項目2項,省級新工科項目6項、新農科項目1項、新文科項目2項;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虛擬教研室1個、省級教學團隊29個;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省級精品課程24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50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6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35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省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2門;省級優(yōu)秀教材21部;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6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實踐基地7個;省級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14個;省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改革試點學院2個;承擔省部級教改項目75項。,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的育人理念,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積極構建和諧校園。被團中央確定為全國 50所、陜西省唯一一所普通高校基層團建試點單位,先后榮獲“全國大學生心理咨詢先進單位”“全國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能力培訓基地”“全國急救教育試點學?!薄瓣兾魇∑桨残@”“陜西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先進單位”“陜西省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示范學?!钡榷囗棙s譽。思想政治工作成效顯著,陜西省高校易班發(fā)展中心、陜西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先后依托學校成立,入選首批陜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點研究基地;在全國高校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及年度人物評選、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項目建設、易班應用推廣等重大工作和活動中成績優(yōu)異,成為唯一一所三屆蟬聯全國高校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決賽一等獎的高校,連續(xù)五年榮獲全國易班優(yōu)秀共建高校。在師生中涌現出了“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中國好人”“中國青年志愿者優(yōu)秀組織/個人獎”獲得者等一大批優(yōu)秀典型??拼髮W子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挑戰(zhàn)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chuàng)青春”全國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國研究生創(chuàng)新實踐系列大賽、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項目大賽等國家級競賽中屢獲殊榮,在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獲得金獎,學校是唯一一個在“互聯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全國總決賽中獲得“先進集體獎”的陜西省屬高校。積極拓寬就業(yè)渠道,完善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服務體系,學生就業(yè)能力和質量顯著提升,就業(yè)與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先后受到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節(jié)目專題報道。,學校高度重視科技創(chuàng)新,積極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 “十三五”以來,共承擔各類縱向科研項目1798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陜西省重大重點項目等;獲得科技成果獎勵258項,省部級以上獎勵121項,其中獲得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茖W技術一等獎1項、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8項、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1項、中國輕工業(yè)聯合會科學技術一等獎11項;出版著作116部,SCI三區(qū)以上收錄論文2614篇,EI收錄期刊論文520篇。授權國內發(fā)明專利2564件,國外專利61件。連續(xù)9年位居全國高校有效發(fā)明專利擁有量排名前50位、陜西省屬高校第1位;進入“最新中國高校專利轉讓榜單”20強,成為國家80所知識產權試點示范高校之一。緊緊圍繞國家戰(zhàn)略和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創(chuàng)新產學研合作模式,先后成立了陜西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究院、前沿科學與技術轉移研究院,與省內外地方*合作成立技術轉移中心6個,為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行業(yè)技術進步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學校積極推進對外交流合作,不斷提高國際化辦學水平,是國家留學基金委創(chuàng)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yǎng)項目入選院校。先后與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香港、臺灣等 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5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開展類型多樣的留學訪學及研修項目,師生出國人數逐年大幅遞增。擁有陜西高校招生年限最長、辦學規(guī)模最大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陜西科技大學阿爾斯特學院。大力推動來華留學生教育,招收來自德國、俄羅斯、西班牙、荷蘭、巴基斯坦等25個國家本碩博學生來校學習。,在 5年一次的全省“五一”評選表彰活動中,學校成為唯一一所在2012年、2017年連續(xù)兩次被陜西省委、省*授予“陜西省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的高校;2014年、2018年被陜西省委教育工委授予“陜西高等學校先進基層黨委”“陜西高等學校先進校級黨委”稱號;連續(xù)四年在省屬高校年度考核中被評為優(yōu)秀等次;連續(xù)三年榮獲全省“雙百工程”先進單位。學校入選首批全省黨建“雙創(chuàng)”示范高校、2個學院入選省級“標桿院系”,7個支部入選全省、全國“樣板支部”;2人入選全國高校“百名研究生黨員標兵”、1個支部入選“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站在新的起點,陜西科技大學將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學科建設為龍頭、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深化改革為動力、黨的建設為保證,深入實施奠基、復興、騰飛“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推動學校內涵式高質量發(fā)展,為全面建成國內知名、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努力奮斗!
其他信息:
2020年5月15日,上海軟科發(fā)布了2020中國最好大學排名600強榜單,從榜單中可以看出,排名第一的是清華大學,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大學,排名第三的是浙江大學,排名前十的大學還有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以下是2020中國最好大學排名600強具體榜單,供廣大考生參考。
更詳細排名榜見圖,你可以百度搜索一下,排行榜就有了
韓國的科技和教育發(fā)展狀況是怎樣的?
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是韓國從事航天科研的主要機構。1992年8月11日,韓國第一顆科學實驗衛(wèi)星“韓國星1號”進入太陽同步軌道,成為世界航天俱樂部的第22個成員。自1992年起,韓國至今已連續(xù)成功開發(fā)了8顆人造衛(wèi)星。出于防止朝鮮半島軍備競賽的考慮,韓國的盟友美國長期以來一直試圖阻止韓國發(fā)展自主的導彈和火箭技術。因此韓國與俄國合作發(fā)展航天技術。2008年4月,俄國成功將韓國首位宇航員李素妍送至國際空間站。 2013年1月,經過兩次失敗后,韓國與俄國共同研制的羅老號運載火箭成功將科學衛(wèi)星送至指定軌道,使韓國成為世界上第10個能發(fā)射衛(wèi)星的國家。
韓國首架國產超音速戰(zhàn)斗機“制空號”(F-5E/F)由大韓航空研制,于1982年9月9日首飛成功。進入21世紀以來,韓國的航空產業(yè)也發(fā)生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2009年7月,韓國首次研制出國產運輸直裂*蠢升機“Surion”。2011年,首次開發(fā)出“無人智能飛機”。同年5月,韓國航空宇宙產業(yè)基于T-50超音速教練機研制的輕配桐型攻擊機FA-50首飛成功。T-50超音速教練機出口至印度尼西亞,也使韓國成為世界上第六個出口超音速飛機的國家。
由于韓國人力資源的短缺,機器人的發(fā)展在韓國非常受重視。韓國*計劃在2018年以前,使韓國成為世界三大機器人強國之一。2010年韓國公布了《服務型機器人產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將服務型機器人列為發(fā)展的重點,韓國*還計劃到2020年前使機器人的普及率在韓國達到一戶一個。在韓國*的大力扶植下,機器人飛行員、機器人獄警、機器人教師等紛紛在韓國問世。
韓國工業(yè)機器人的保有量居世界第三位。肆陪截至2013年,韓國*業(yè)機器人出廠臺數已排名世界第4位。韓國在納米級搬運機器人系統和高密度革新*工程用機器人領域已經掌握了世界領先的核心技術。2013年,韓國全南大學細菌機器人研究所研發(fā)出世界上首個可治療癌癥的納米機器人(“體內醫(yī)生”),可對大腸癌、乳腺癌、胃癌和肝癌等高發(fā)性癌癥進行診斷和治療。韓國現代機器人、羅普伺達機器人、東部機器人、斗星機器人和阿爾帕機器人是韓國目前最具影響力的五大機器人廠商,其中現代機器人在韓國的市場占有率超過50%。
早在1983年,韓國就頒布實施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生物技術促進法案》。在過去的幾十年內,韓國先后出臺和啟動了“國家研究實驗室(NAL)計劃”(1999年)、“21世紀前沿研發(fā)項目”(2000年)、“Bio-Star計劃”(2003年)、“促進生物產業(yè),新藥研發(fā),器官工程和生物芯片發(fā)展項目”(2003年)等支持生物科技發(fā)展的計劃和項目。據統計,自1994年以來韓國*對生物技術的投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遞增,到2005年累計投資達到4.3萬億韓元。
生物醫(yī)藥是韓國生物技術領域最重要的構成,韓國60%左右的生物技術公司為生物制藥企業(yè)。2003年,Factive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的認可,成為韓國第一個獲得國際認可的新藥。此后,隨著諸多新藥研發(fā)成功并投入生產,韓國已經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藥。韓國的發(fā)酵科技是韓國生物技術中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領域,涉及氨基酸、酶制劑、抗生素等多個產業(yè)。其中氨基酸產品在全球市場的份額達20%。2005年首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辛辣甘藍泡菜中成功提取了一種可以治療禽流感和其他雞的疾病的發(fā)酵芽胞桿菌。為減少對石油進口的依賴,韓國非常重視生物柴油的發(fā)展。2004年10月,韓國修訂了《石油及石油替代燃料事業(yè)法》并制定了生物柴油質量標準。韓國實施較嚴格的生物燃料和燃料效率規(guī)定。在生物制品方面,韓國自主研發(fā)的生物制品已經從最初的功能性食品逐漸轉變?yōu)樯镝t(yī)藥類和生物診療類制品,擁有一批自主研發(fā)世界品牌。另外,首爾大學已于2005年和2007年成功克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狗史納比和兩只瀕危物種的狼。
韓國是一個十分重視教育的國家。全國各類大專院校數以千計。國立首爾大學是一所的綜合類院校,2013QS亞洲大學最新排名第4位。和延世大學、高麗大學并稱韓國S.K.Y(寓意撐起韓國高等教育的一片天)另外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和浦項工科大學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的聲譽。
教育在韓國被稱為促進經濟發(fā)展的第二經濟。20世紀70年代初,韓國制定了“教育立國、科技興邦”的發(fā)展戰(zhàn)略,推行“鞏固初等義務教育、普及中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加強職業(yè)技術教育”的方針。從1966年到1995年,韓國用兩個15年實現了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5%到15%再到50%的飛躍,使高等教育普及化,成為世界上高等教育發(fā)展速度最快的國家。1996年和2006年,韓國先后啟動了旨在進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面向21世紀的智力韓國計劃”(Brain Korea 21)和“世界一流大學計劃”(the World Class University program)。2014年5月,在英國培生集團(Pearson)實施的“全球教育強國”調查中,韓國綜合排名世界第一名。
院校專業(yè):
大連大學以城市命名,是伴隨著新中國成立而誕生高斗的高等學校。 70多年來,學校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因大連市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迫切需求而立,在與城市互動中發(fā)展壯大,現已發(fā)展成為省內學科門類最齊全的高校。,學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始建于 1949年4月成立的大連大學(1950年7月大連大學建制撤銷,1978年10月成立大連工學院旅大分校,后為大連工學院分院,1983年11月大連工學院大連分院獨立辦學更名為大連大學)、1948年3月成立的關東文法專門學校(后為大連師范專科學校)、1950年10月成立的旅大市衛(wèi)生學校(后為大連市衛(wèi)生學校)。1987年10月,大連大學、大連師范??茖W校、大連市衛(wèi)生學校三校合一,組建新的大連大學,大連大學設工學院、師范學院、醫(yī)學??茖W校。2008年12月,大連鐵路衛(wèi)生學校并入大連大學。,多年來,大連大學在先進大學文化的引領下,堅持 “城市大學服務城市、地方大學服務地方”的辦學目標,秉承“讓每個人都成功、讓每個人都快樂”的核心理念,發(fā)揚“立德樹人、崇學篤行、兼容并蓄、創(chuàng)新超越”的連大精神,倡導“崇尚學術、崇尚科學”的優(yōu)良校風,團結奮斗,堅持“以貢獻求支持、求發(fā)展”,實現了跨越發(fā)展,現已發(fā)展成為一所擁有法學、經濟、教育、文學、藝術、歷史、理學、工學、醫(yī)學、管理10大學科門類,主要辦學指標和綜合辦學實力進入遼寧省高校前列的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在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公布的2022年中國大學排行榜單中,大連大學位居166名。,學校現有教職工 5900余人(含2所附屬醫(yī)院)。校本部教職工1600余人,正高職146人,博士生導師2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84人,專任教師998人。學校堅持實施人才強校戰(zhàn)略,實施“金普學者”系列計劃,大力強化“大連市人才儲備基地”的功能。目前,學校有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百層次人選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0人,全國優(yōu)秀教師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人,遼寧省攀登學者1人,遼寧特聘教授7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省高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24人,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人選22人,遼寧省優(yōu)秀教師3人,遼寧省優(yōu)秀專家3人,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3人,遼寧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個,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5人,其中副主任委員3人。,大連大學現有 19個一級學術碩士學位授予點,3個二級學術碩士學位授予點、6個專業(yè)碩士學位授予點。學校共有7個省重點(培育)學科,8個學科入選遼寧省“提升高等學校核心競爭力特色學科建設工程”立項學科,2個學科入選遼寧省一流特色學科,臨床醫(yī)學學科入選ESI全球前1%,軟件工程學科入選遼寧省一流學科。學校設有29個學院,65個本科專業(yè),2所三級甲等附屬醫(yī)院。學?,F有全日制在校生16200余人(含研究生1600余人)。,學校占地面積 109.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5.6萬平方米,藏戚散磨書157余萬冊。由綜合體育館、中心體育館、網球館、游泳館等組成的體育場館面積達2.1萬平方米,體育設施達到國際比賽標準。,學校以人才培養(yǎng)為根本任務,不斷深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學校建有國家級特色專業(yè)建設點 5個、一流專業(yè)建設點7個、新工科建設及卓越計劃項目2個,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門、國家級一流課程6門、國家級雙語示范課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3門,國家級“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2部、國家級教材建設獎1項,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個,國家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眾創(chuàng)空間掘嘩1個。,學校以科研創(chuàng)新推進事業(yè)發(fā)展,科研實力顯著增強。學校擁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各 1個,擁有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1個和遼寧省創(chuàng)新團隊7個,建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遼寧省高校重大科技平臺1個、遼寧省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3個,3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和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以及32個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近年來承擔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等標志性科研項目,獲遼寧省首批“揭榜掛帥”科技攻關項目,2021年全口徑科研經費達到2.24億元;學校先后獲批7項國家科技獎,覆蓋自然科學獎、技術發(fā)明獎和科技進步獎,獲批近百項省部級科技獎,2021年一項科研成果入選首屆遼寧省高校十大科技進展;2018年以來,學校再獲國家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遼寧省自然科學一等獎、遼寧省技術發(fā)明一等獎、教育部技術發(fā)明二等獎、遼寧省技術發(fā)明二等獎、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獲遼寧省第六、七、八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6項、三等獎9項。近年來學校被評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單位和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授權發(fā)明專利776項,國際專利授權4項,2021年獲批遼寧省高價值專利組合培育中心,并成為全國首個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開放許可的單位。,學校發(fā)揮綜合性地方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yōu)勢,緊密圍繞大連市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發(fā)展,形成以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等為引領的優(yōu)勢學科群,積極服務大連 “兩先區(qū)”建設,推動了信息、軟件、*、材料、醫(yī)藥、旅游、自貿、現代農業(yè)等行業(yè)的發(fā)展,同時為智慧大連、智慧教育、智慧醫(yī)療等民生工程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和智力支持。學校注重智庫建設,積極對接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近百人擔任國家、遼寧省及大連市各行業(yè)的智庫專家,每年均承擔一批*委托項目,提交的資政建議獲得中央、省、市等主要領導的批示和相關部門的采納。在送文化下鄉(xiāng)、科技扶貧、科學普及等方面積極探索實踐,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和肯定。,學校注重教育國際化建設,積極開展國際間交流與合作,吸引 **智力為我校及大連市服務。與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意大利、日本、韓國等19個國家的140所高校、科研機構和知名企業(yè)等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并與多所高校開展了中外合作辦學、師資及研究生聯合培養(yǎng)、學生短期交流等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合作,與多個**團隊開展了國際科研、智庫等合作。每年均邀請一批**知名專家到我校交流,并有部分專家被聘為客座教授。學校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承建了“教育部環(huán)印度洋島國研究中心”,并分別與塞舌爾大學和科摩羅大學共建孔子學院。學校的辦學內涵不斷豐富,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助力大連市國際化城市建設的快速發(fā)展。,面向未來,大連大學以學校第四次黨代會為契機,全面開啟建設 “國內一流研究應用型地方大學”新征程。學校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堅持以“四個全面”戰(zhàn)略與“五大發(fā)展理念”統領學校工作全局,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內涵發(fā)展為主線,以提高教育質量和服務地方能力為重點,以人才隊伍建設、文化建設和黨的建設為保證,以“調結構、建特色、強管理、促服務”為核心,全面實施“文化鑄校、依法治校、人才強校、質量立校、特色興校”的發(fā)展方略,立足大連,服務遼寧,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培養(yǎng)“會做人、能做事,會學習、能創(chuàng)新”,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精神、實踐能力與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未來五年,學校將力爭實現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的突破,若干學科進入全國地方高校前列,基本建成特色鮮明、學科優(yōu)勢顯著的國內一流研究應用型地方大學。
以上就是好教育好教育小編(HaojiaOyu.nEt)給大家?guī)淼捻n國知識產權大學院校排名,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